绝对贫困已消除,扶贫济困日活动还要不要搞?
发布人: 来源: 更新时间:2022-11-21 09:23:54 浏览人数:一时间,举世瞩目,万众欢腾。而在欢欣振奋之余,有人也产生了疑问:既然绝对贫困已经消除,“扶贫济困”是否过时?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还要不要搞?其实,答案早已经写进广东脱贫济困日活动11年的上下求索中,写进了为贫困人口上下求索的每一个日日夜夜,写进了每一笔捐款背后的拳拳赤子初心—进入后脱贫时代,广东“6·30”活动不仅应该坚持下去,还应该进一步做大做强。
传承伟大脱贫攻坚精神
继续做大做强“6·30”活动是传承伟大脱贫攻坚精神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,脱贫攻坚伟大斗争,锻造形成了“上下同心、尽锐出战、精准务实、开拓创新、攻坚克难、不负人民”的脱贫攻坚精神。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、中国人民意志品质、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,是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、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,是中国精神、中国价值、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,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。“6·30”活动为广东乃至全国的脱贫攻坚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,它正是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的鲜活载体和集中体现。11年来,秉承“扶贫济困”理念的广东“6·30”活动已经成为伟大脱贫攻坚精神、公益慈善文化的“信号放大器”: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慈善文化血脉在这里流淌;中国共产党上下同心、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信念在这里汇聚,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在这里激荡;“人人皆愿为、人人皆可为、人人皆能为”的愿景在这里成为现实。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阶段,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重挑战面前,要继续继承好脱贫攻坚战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、弘扬好扶危济困的传统文化精华,坚持和发展好“6·30”活动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。
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
继续做大做强“6·30”活动是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,凝聚社会合力的现实需要。消除贫困、实现共同富裕,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,从“民亦劳止,汔可小康”的原始梦想到“天下为公”的立国理念,从“打土豪,分田地”的艰苦斗争到“先富帮后富,实现共同富裕”的丰富实践,全面小康这个中华民族不倦追求的梦想,历经千年的期盼、百年的奋斗,即将梦圆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,发展为了人民。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,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、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,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,而是新生活、新奋斗的起点。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,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?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,实现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总要求?11年来,“6·30”活动共吸引了1000多家社会组织、近万家企业、100多万志愿者、2000多万爱心人士参与,累计募集社会资金382.1亿元(截至今年5月底),成功对接慈善项目近5000个,对接帮扶4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,为全国社会扶贫改革探索提供了广东经验和广东智慧。新形势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其深度、广度、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,这都要求我们能够继续凝聚合力,以更有力的举措、汇聚更强大的力量破解与推进。“6·30”活动是脱贫成果巩固的力量聚合剂,继续做大做强“6·30”活动是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,凝聚社会合力的现实需要。
探索社会治理体制机制
继续做大做强“6·30”活动是巩固探索新的体制机制创新成果,探索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需求。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,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,就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。当前我国处于改革攻坚期深水区,社会管理领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,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,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。创新社会治理,必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创新社会治理体制,要坚持完善党委领导、政府主导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、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,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、居民自治良性互动,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。这种新的社会治理体制,与传统的社会治理体制的最大差别,就在于强调社会治理的主体不是一元的,而是多元的。政府、社会、公众要各归其位、各担其责。多年来,“6·30”活动在充分发挥政治优势、制度优势、群众优势三大优势的基础上,建设了整合、动员、运转、监督等四大机制,形成“久久为功,高位推进”“搭建平台,规范管理”“精准对接,专业运行”“服务社会,多方共赢”“文化引领,全民动员”五大创新亮点,完善了社会动员机制,搭建了社会参与平台,创新了社会帮扶方式,形成了人人愿为、人人可为、人人能为的广东社会扶贫帮扶格局。这是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方面的成功探索和宝贵经验。在“两个一百年”的历史交汇期,在乡村振兴战略元年,巩固探索“6·30”活动多年来形成的新的体制机制创新成果,是探索社会治理体制机制、发挥社会治理协同作用的内在要求。
“扶贫济困”永不过时
常言道,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11年,广东“6·30”活动这棵树已经华盖亭亭、硕果累累;而塑造人、营造一种社会风尚、探索和改进一种治理方式,11年才刚刚起步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?因为她永远在正确的方向上,继承发扬、不忘初心。总有一种力量值得我们坚守,总有一种精神需要我们去继承,总有一种初心值得我们守护。要把“6·30”活动当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试金石、民心向背的晴雨表,心向百姓、不忘初心。
脱贫不是一劳永逸,“扶贫济困”永不过时。当绝对贫困成为过去,“扶贫济困”已经成为一种精神镌刻进南粤脱贫攻坚的历史丰碑;站在“两个一百年”目标的历史交汇期,“扶贫济困”也必将成为一种文化引领力量,屹立于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前沿潮头!
脱贫不是一劳永逸,“扶贫济困”永不过时。当绝对贫困成为过去,“扶贫济困”已经成为一种精神镌刻进南粤脱贫攻坚的历史丰碑;站在“两个一百年”目标的历史交汇期,“扶贫济困”也必将成为一种文化引领力量,屹立于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前沿潮头!